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头条 > 北京经验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90%的中文系学生都答错了

2024-04-28 08:04:14 来源:163健康
浏览量:

​​​首先,公布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不是《狂人日记》。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现代文学课,老师讲到鲁迅,压低声音故作神秘道:“你们知道吗?第一篇白话小说不是鲁迅写的……”旋即返身在黑板上写到:

陈衡哲《一日》

的确,据学者考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并非鲁迅的《狂人日记》,而是陈衡哲的《一日》

陈衡哲的《一日》发表于1917年,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

陈衡哲

你可能会觉得不对啊,教科书上明明说的是《狂人日记》!

同学们,仔细看看表述!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

……1918年的《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等著)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朱栋霖等主编)

首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是新文学史是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国新文学史》,丁帆主编)

既然给《狂人日记》加了诸如“现代的”、“成功的”等前缀,那么显而易见在文学史家眼里,陈衡哲的《一日》虽然发表时间早于《狂人日记》,但内容与形式并不“现代”,也不十分“成功”。

《一日》通篇由对话体写成,记述女大学生一天的生活片段。陈衡哲对自己的这篇作品是这样定位的:

这篇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的新生,在寄宿舍中一日间的琐屑生活情形。它即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算为小说。但它的描写是很忠诚的,又因为它是我初次的人情描写,所以觉得应该把它保存起来。——陈衡哲《一日》

客观来讲,相比《狂人日记》的“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确实差得远了。但即便如何稚嫩,我们除去那些评价性话语,至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陈衡哲的《一日》是当之无愧的。

除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作者,还有很多个“第一”可以为陈衡哲做注解。她同时是中国第一批女留学生之一,第一位女硕士,第一位女教授。

1914年,“中国号”蒸汽机船离开上海码头,驶向大洋彼岸的美国,船上有100多名男生,14名女生,陈衡哲就是其中一位。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庚款留学生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清政府一败涂地,签订《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连本带息共计约9.8亿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取回最大的收获。——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

我们说回“中国号”蒸汽船上的那个叫“陈衡哲”的女孩子。她原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武进一个书香之家,自小聪慧,长辈们却惋惜她是个女孩子。清末废科举后,父亲仕途无望,赋闲家中,担负起了对陈衡哲的教育,将大部分心力倾注在子女身上。父亲的教导为陈衡哲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旧学功底

陈衡哲1913年考入清华,庚款留学制度为她打开了一片新的人生舞台。两年后,瓦沙女子大学的大二学生陈衡哲,与康奈尔大学的任鸿隽,哥伦比亚大学的胡适,三人相识,结成朋友。

任鸿隽

任鸿隽对陈衡哲是一见钟情。

他先前只读过陈衡哲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上的文章,虽给出了很高评价,却未见其人。在任鸿隽发起的“科学社”游湖会上,任鸿隽对陈衡哲一见倾心,他在文章中如此记载:一见如故,爱慕之情与日俱深。

在任鸿隽的介绍下,胡适也与陈衡哲书信来往。

陈衡哲起初称胡适为“先生”,胡适答复:“你若先生我,我也先生你。不如两免了,省得多少事。”之后的一年间,两人之间的通信几乎每日都不间断。

在那一天的游湖会上,三五好友就“白话和文言哪个好”的话题争论起来。任鸿隽、梅光迪等人认为白话虽好,但不能用来写诗。胡适却支持应用白话全面替代文言,包括在诗歌领域,于是他做了那首著名的《两只蝴蝶》

两只蝴蝶

胡 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此即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白话诗,后来发表于1917年2月的《新青年》。

当时,陈衡哲与胡适并不熟悉,因而没有参与讨论。但在与胡适通信一年后,她用笔名“莎菲”于1917年6月在《留学学生季报》夏季号上发表了白话小说《一日》。此后,陈衡哲也用白话创作诗歌。

胡适

陈衡哲用实际行动站在了赞成白话的一边,这对胡适无疑是巨大的支持与鼓励。胡话后来回忆说:“她给了我不只是安慰和鼓励,她是我的一个最早的同志。

胡适与任鸿隽毕业,先后回国,陈衡哲留在芝加哥大学继续求学。胡适娶妻江东秀,任鸿隽对陈衡哲恋恋不忘,从国内来美国求婚。

陈衡哲与任鸿隽归国时,她已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她是中国第一位女硕士。

回国后,二人与老友聚会,举办了订婚仪式。参加完他们的订婚仪式,胡适回家看到了刚刚出生十天的女儿,他给女儿取名素斐,他在日记中写道:“吾女名素斐,即用莎菲之名。

莎菲便是陈衡哲的笔名。

在胡适的介绍下,陈衡哲来北大任教,教授戏剧与西方历史,她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女教授。不久之后,任鸿隽也来到北大与教育部任职。

在陈衡哲与任鸿隽的婚礼上,胡适送上一副对联:无后为大,著书最佳。

然而一年后,陈衡哲怀孕了,为了安胎,她辞掉教职。她的推荐人胡适倍感为难,他在日记中写道:“莎菲婚后不久即以孕辍学,确使许多人失望,此后推荐女子入学教书,自更困难了。

丈夫任鸿隽先后往南京、四川等地任职,为了跟随丈夫,陈衡哲也不得不放弃职业女性的生活。辞职在家的陈衡哲,家务与带孩子都有佣人与保姆,经济上也富足,她对学问还是割舍不下。

恰好此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邀请陈衡哲为高级中学编写一部《西洋史》教科书,陈衡哲欣然接受。之后的四年间,她生养了两个女儿,同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西洋史》。

陈衡哲《西洋史》

《西洋史》编纂完成后的两个星期,她的二女儿出生了。她给胡适的信中写道:“这个小孩子和莎菲的《西洋史》差不多同时成长,同时出世。在书稿未寄出前,我们还在猜书与小孩哪一个先出世,但这个赛跑终究被书赢了。所以,我想给这个孩子起个小名叫书书,你说好吗?”

据陈衡哲的大女儿回忆,陈衡哲虽回归家庭,但不愿管家庭琐事,每天将大小事务吩咐给管家后,便在书房埋头写作。但随后胡适的小女儿素斐夭折,此事使陈衡哲开始改变生活方式,她开始认为管理家庭与教养小孩是女人应该担负的责任,她感叹:“女子不做母亲则已,既做了母亲,便应该尽力去做一个贤母,一个良妻。

此后,她的人生轨迹走上传统的相夫教子道路。在她的支持下,丈夫任鸿隽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分别考入美国瓦沙女子大学和耶鲁大学。为了这一切,她多次放弃在著名大学任职和教学的机会。

也由此,这位原本极有可能在中国文化界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时过境迁,文学、文化、女权、教育……关于陈衡哲的人生我们有太多可以讨论的话题,可我写到这里不知从何说起……

历史过往若是掠开那些大话题,沉淀下的是爱的纯粹,是情的纠葛,是青春勃发,是无奈颓唐,是理想,是破灭……让我着迷的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让人深夜感叹,有无人诉说的幽微缥缈。

我想用胡适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

我们三个朋友

———赠任叔永与陈莎菲

胡适

雪全消了,春将到了,只是寒威如旧。

冷风怒号,万松狂啸,伴着我们三个朋友。

风稍歇了,人将别了,———

我们三个朋友。

寒流秃树,溪桥人语,———

此会何时重有?

别三年了!月半圆了,照着一湖荷叶;照着钟山,照着台城,照着高楼清绝。

别三年了,又是一种山川了,———

依旧我们三个朋友。

此景无双,此日最难忘,———

让我的新诗祝你们长寿!

注:“我们三个朋友”,就是胡适、任鸿隽(叔永)和陈衡哲(莎菲)。

此诗写于1920年陈衡哲与任鸿隽订婚后,胡适借此表达三人友谊以及向他们恭贺婚姻幸福。

任鸿隽、陈衡哲订婚日与胡适的合影(1920年8月22日于东南大学)

参考资料

1.钱理群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35

2.程光炜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8

3.朱栋霖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64

4.丁帆. 中国新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31

5.纪录片《家国梦影-民国名媛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