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头条 > 北京经验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卷一》· 1

2019-07-11 10:14:00 来源:163健康
浏览量:

太上,至尊之称。盖称天立教,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感应之谓乎?通篇以首四句提纲,已括全篇之义,以下皆发明此四语。“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乃统论神明纠察之密,罪罚之严,先启人敬畏之心。“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言为善召福之报。“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言为恶召祸之报。

下又于“横取”、“枉杀”二端,特重言之者,见其恶尤甚也。“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为神所鉴,福基祸胎,宜懔懔辩之于最初也。“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也”,示勿因从前之过自弃,果能改过迁善,则转祸为福,实为至易。此太上开示之本旨,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应前“惟人自召”之意。末总结以语、视、行三端,为奉行积累之格律。结句励以勉行。“勉”之一字,为改过迁善之要诀,叮咛之意,深切至矣。

世道不古,人心浇漓,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人即不畏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故有序此篇者云:“善者闻之益劝,不俟奖赏之加;恶者睹之自危,逾于刑罚之及。”可见此篇不但扶翼圣经,亦且补助王化也。

人谓此篇出自道藏,遂疑与儒相背,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者,见得善恶不止一事;余者,见得果报不止一途。《易传》檃括言之,此书条晰言之。又,《书经》所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诗》咏上帝鉴观,礼载人事得失,《春秋》事见在前,报书于后,六经所载,精言感应之说,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

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歌哭,皆谓有关天鉴。人读此等语,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书》曰:“细行不矜,大德之累。”《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

明昆山进士王志坚曰:“博览群书,兼通内典。”尝语弟子曰:“《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1],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即如一戒杀也,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綦细矣;曰‘非礼烹宰’,则不禁食肉也,曰‘无故翦裁’,则不禁衣帛也。又曰‘春月燎猎’,曰‘无故杀龟打蛇’,似乎益为之宽其途者。盖一为学道之人言,一为流俗之人言也。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而流俗习业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无堤防。此篇须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复矣。”

[1]校点者按:《感应篇》凡一千二七十七言,非二百九十三言。

持此篇者,须是时时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来,有无是事,渐渐寡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动处是善,触处是善矣。他刻卷首载持诵仪则及诸圣号,只是教人摄心为善之意,学赵阅道焚香告天故事可耳。若不实意奉行,而落讽诵祈福之见,其失远矣。

此篇专以人心修悖为言。儒教有惠吉逆凶之理,得此倍觉详明;释教有因果轮回之说,得此可见梗概。三教一贯,异事同功。信超凡入圣之阶,实转祸为福之路也。普劝同人,信受奉行。灵验事实,开列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