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头条 > 北京经验

千古奇书《阴符经》到底讲了些什么?

2019-07-11 05:47:49 来源:163健康
浏览量:

据《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来的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一时风光无两。衣锦还乡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两个成语的出处:一个是“悬梁刺股”中的“刺股”,一个是“前倨后恭”。

那么《阴符经》到底讲了些什么?是什么值得苏秦“自刺其股”以为揣、摩?又是什么成就了苏秦的合纵大业?

一、《阴符经》是什么?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所以也叫做《黄帝阴符经》。全篇本无章次,李筌本将其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人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三章,全文附在文章末。

光是这本书的名字,后世就存在多种解释,这里拣有代表性的介绍一下。

唐朝有个叫李筌道士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

清朝道士张清夜不服气了,认为把阴解释成暗是不对的,他说:“《阴符经》‘阴’字,前人作‘暗’字解,谬矣。昔称分阴、寸阴,乃时字之义也。按《参同契》有‘迫促时阴,拘蓄禁门’之旨,始知天人合发乃乘时下功盗夺也。何也?中篇云: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足证此也。”“其经旨全在时动知修四字。……夫时动者,即天人合发之时也,故时之动介乎先天后天之际、作圣作凡之间。或因其时之动也,则情扰乎中,变先天为后天,此时动必溃之诫也;或因其时之动也,能运我自然之杀机,可以返后天为先天,岂非万化定基之始乎!至于知之者,即是知此时动之机也;修之者,即于机动之际,及时下功,行一得永得之道也。”此说颇具独见。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说:“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见,故能照自然之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谓‘阴’。执自然之行,无所执也;不执之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谓‘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之义尽矣。”

李筌认为做事要“暗合”天机,那么《阴符经》讲的是“天机”吗?张清夜认为是知道当下时机,建立时下功业,那么《阴符经》是否教人把握时机?是张果说的是心可以“照”自然,合自然的道理去做事,那么《阴符经》是讲“心”如何“照自然”的吗?

欧阳询书《黄帝阴符经》

二、《阴符经》说了些什么?

《阴符经》开篇第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两句话很简单,甚至不需要解释,但是仍有多种说法并存,古人对”观天道“和”执天行“的解释分歧不大,他们的争论在于如何观?如何执?对于”尽矣“二字也是多有附会。我只说我的观点吧:之间简单的理解成学习和应用,学习”天“的规律,应用规律去做事,我认为”尽矣“也没有太多的含义,理解成:学习理论,应用实践,这便是《阴符经》的全部内容了。

三、如何“观天道”?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每个时期对“天”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说天,指指头顶蔚蓝色的天空,即使偶尔有雾霾,也没人敢说那不是天。在古代”天“是象征词,是神秘的造物主,是万物的主宰,甚至是掌管人间祸福的神。殷周时期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的命数。东周时期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神学性,这才有了可以“观”的天。

《道德经》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说的就是自然规律。《阴符经》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天有五种害人的东西,或者说是天有五种方式可以伤害到人,了解的人才能免受其害,发展自己达到昌盛。那么究竟是那“五贼”呢?原文没说,那个用直钩钓鱼,钓上来周文王的姜太公说:“一贼命,次贼物,三贼时,四贼功,五贼神。”也有说是“五行”的,也有说是”喜、怒、哀、乐、欲“,也有说是”思、气、味、饮、色“。张果老和李筌都用借用历朝功绩详加拆解,而我却不以为然,他们举得例子是”人贼天“,而非本文说的”天贼人“。

初见“五贼”,当时想到西游记中不是有:“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六贼者:佛教语,指即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其根源在于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结合下文:”九窍之邪,在乎三要“,我认为多家注解都不可取,唯佛家”六贼“可以参考。九窍者:双眼、双耳、双鼻孔、口、前尿和后肛,这是人与自然的交通之枢纽,而人心(古时候多指思考器官)只能要通过“五贼”、“九窍”观天。个人推断“五贼”为“眼耳口鼻身”,没有佛教说的“意”。人对自然的认知无不从此“五贼”记录到大脑,形成思想。(古时候人弄不清脑和心的具体功能,那个时候心就是现在说的脑)

九窍之中,三要最为重要,可以动,也可以静。“三要”为“眼、耳、口”,后世道家提出与此相对应的“内三要”精、炁、神。眼为神之门,耳为精之门,口为气之门。由此可以推论:“观天”是要用“九窍”、“五贼”、”三要“来进行。用今天的话说,学习是要通过眼耳口鼻身进行的,用的比最多的是“眼耳口”。“五贼”同样也是五种伤害,所谓“病从口入”云云。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如果“心”为“五贼”所累,人将会被物质所奴役。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样是知道了“人心”,君子用来修炼自己,可以说是圣人的行为了,小人却被“五贼"所累赘,伤害自己的性命。

四、如何“执天行”?

《阴符经》指出:”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天的本质是人,人的心叫做“机”。下文的“杀机”是要杀人心,人心在古代是用来思考的,是承载记忆和思想的器官。老子有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治国之要在于”杀机“。

《阴符经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顺应规律做事的本质是要安定人,如果是天要抹杀人的智慧,那将是斗转星移,宇宙不安。如果是地要愚民治国,隐士的无从隐居,出现在人前。(古人多以”龙蛇“比喻隐居的世外高人)。如果是天和人,一起要做这件事,将能在万变的世界上奠基圣功。

《阴符经》“日月有数,大小有定”指出自然是有规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叫做“盗”,万物“盗”天地而生,人“盗”万物而得以存活,万物又“盗”人的成果用以自身进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解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个人觉得这是对“人盗万物,万物盗人”最精辟的解释了,自己就不废话了。下文有“心生於物,死於物”也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阴符经》“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眼睛看不见的人,听力要比常人好很多;耳朵不好的人,视力却高于常人。是因为看不见必然要多依赖耳朵,如此昼夜多次反复,胜过专门练习万倍,因为耳朵不好,这一窍没了利益,要接触世界必然更多的依赖眼睛。与上文中“眼耳口”是“九窍”的三要,想呼应,说的是无论学习还是做事,要通过自律,使自己专心致志,胜过花费更多的时间。

《阴符经》“机在於目”,人心就是机,人心为什么在于“目"呢?个人理解为,目的,延伸为“人心所向往的”。苏秦所在的事情,中原六大战国互相征伐,起初为了占领土地和居民还是有战略意义的,可是到了后期,各国纷纷强大,今天占了的土地明日又被夺走。为了几块地打来打去,谁都没得到,劳民伤财却又不得实际利益。出于国家尊严,国际地位,土地被夺走不再打回来又怎么向他国说明自己依然是有实力的战国呢?大家都不想打了,这是人心,但是又没有合适休战天下的原因这是没有“目”。合纵大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秦国迅速兴起震惊六国,以“合纵抗秦”为“目”。

《阴符经》“自然之道静“,上文有”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结合起来就是”三要“宜静不宜动,这才是自然规律。圣人知道这些规律是不能违背的,所以要节制(修炼)自己。“至静”的道理不能用“律历”来书写,于是圣人发明了“奇器”用来象征这些规律,把人不知的“神”藏起来,阴阳相胜的道理全都收入“甲子”之中。也有其他版本《阴符经》说的是“八卦甲子”不是这里的“入封甲子”,这是古时候抄书流传导致的。

附:李筌整理的《阴符经》原文

神仙抱一演道章(上)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於木,祸发必克;奸生於国,时动必溃。知之修链,谓之圣人。

富国安民演法章(中)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兵战胜演术章(下)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机在於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

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胜。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

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入封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